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皮炎 > 什么原因引起药物性皮炎

皮肤病搜索:
咨询专家

什么原因引起药物性皮炎

来源:石家庄明德中医院

 
    因为药物性皮炎的发病率十分低,所以发病原因有待进一步的统计和调查。下面明德中医院的专家们来为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什么原因引起药物性皮炎,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发病原因
 
    药物性皮炎的发病率约在1%~3%之间,十分准确的统计尚不肯定,但随着药品种类的增加,仍有增长趋势,所涉及的致病药物中以抗生素为多,其次为解热镇痛类、安眠镇静类等,近年来中草药引起者不断有报告。
 
    (一)药物进入人体途径:包括口服、注射、灌注、点眼、滴鼻、漱口、含化、喷雾、吸入、外用、药熏、阴道及膀胱冲洗等。
 
    (二)引起药疹常见的药物
 
    1.砷剂:几次注射以后,可以出现。由于过敏的急性中毒症状,有的长期应用以后,才出现皮疹。皮损往往为广泛的大疱、丘疹、脓疱,严重时可引起剥脱性皮炎,少数人可引起副银屑病、扁平苔藓、玫瑰糠疹或点斑状色沉着斑等损害。
 
    2.解热止痛药类:常引起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红斑,固定性红斑、剥脱性皮炎等损害。
 
    3.安眠镇静药类:麻疹样红斑、血管性水肿、多形红斑、扁平苔藓样皮炎、固定型药疹及剥脱性皮炎。
 
    4.抗生素类:尤其是青霉素的注射可引起过敏休克反应,迟缓反应表现瘙痒症,麻疹样红斑,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甚至剥脱性皮炎。
 
    5.类固醇皮质激素类: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红斑、药斑狼疮样皮疹、固定性红斑,严重的是剥脱性皮炎、恶性大疱性红斑或中毒性表皮松解的表现。有的粒细胞减少症或固有障碍性贫血而死亡。
 
    6.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制剂:常引起脱发,剥脱性皮炎、黄疸及嗜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粒性细胞减少。
 
    7.中药:中药引起过敏反应逐渐增多。常见,荨麻疹、麻疹样红斑、固定性药疹及口腔粘膜糜烂
 
    (二)发病机制
 
    药物性皮炎的发病机制较复杂,可通过免疫或非免疫机制发生。
 
    1.免疫性药物反应的病理机制 即变态反应,多数药疹由变态反应机制引起。引起免疫性药物反应的药物有些是大分子物质,属全抗原,如血清、疫苗及生物脏器和蛋白制品等。而多数药物是低分子量化合物,属半抗原或不全抗原,本身无抗原性,必须在机体内与载体蛋白或组织蛋白共价结合后成为全抗原,才具抗原性而引起药物变态反应。另外,药物本身可与蛋白质载体结合成全抗原,也有的药物是由其降解产物或其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与蛋白质载体结合成全抗原。药物由于其化学结构不同,在机体内的代谢产物也各异,药物中还含有各种杂质成分,也可引起变态反应(如胰岛素及ACTH等),因此药疹的发病机制和症状均较复杂,常常一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的皮疹和症状,而同一种皮疹和症状又可由不同的药物引起。一般变态反应性药疹发生的机制有以下4型:
 
    (1)Ⅰ型变态反应:即IgE介导的药物反应,速发型反应可发生在应用药物后数分钟内,以青霉素发生率高,临床上皮肤、消化道、呼吸道、心血管均可受累,一般有程度不等的瘙痒、荨麻疹、支气管痉挛和喉水肿,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或死亡。主要是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各种化学介质所致,这些介质包括组胺、腺苷、类脂如淋因子、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以及各种酶。
 
    (2)Ⅱ型变态反应:为药物诱导的细胞毒反应,该反应可累及各种器官包括肾、心、肺、肝、肌肉、外周神经、造血系统等。有3种可能机制:
 
    ①药物直接与组织发生反应而在细胞表面形成半抗原簇,提高细胞对抗体易感性而遭受抗体或淋巴细胞介导的毒性反应。
 
    ②药物抗体复合物可结合于细胞表面而损伤细胞。
 
    ③药物可诱导抗组织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反应,如服用α甲基多巴的患者可形成抗红细胞抗原的抗体。细胞毒反应常累及造血系统如血小板、红细胞。
 
    (3)Ⅲ型变态反应:即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药物反应,该型特点为发热、关节炎、肾炎、神经炎、水肿、荨麻疹和斑疹。引起上述反应必须是抗原在循环中长期存留,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血清病是由该机制所引起,血清病发生于药物进入6 天或更长,潜伏期也就是抗体合成所需的时间。产生免疫复合物型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G、IgM。能产生类似血清病样反应的药物包括青霉素、磺胺、硫氧嘧啶、胆囊造影剂、染料、二苯基乙内酰胺、对氨基水杨酸、链霉素等。
 
    (4)Ⅳ型变态反应:即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反应,此型在局部接触药物发生皮肤过敏反应中已得到证实。麻疹样药疹、湿疹型药疹、接触性皮炎及肺部过敏性胸膜炎中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机制起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发疹型药疹的发病机制研究中不断有进展,目前已对其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抗体及其与郎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s)关系以及某些炎症因子作用有了较深入的研究。
 
    2.影响药物变态反应的因素 药物引起变态反应,只有少数人会发生,如用过青霉素患者多数可产生青霉素抗体,再次应用青霉素时并非都出现药物反应。因此导致发生变态反应性药疹,其间受许多因素影响。
 
    (1)与病毒感染关系:病毒感染提高了药疹尤其是发疹性药疹的发生率。观察发现,在急Epstein Barr virus(EBV)感染的患者,应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治疗,药疹发生率可高达80%~100%,以后又发现在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感染者发生率也增高。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病毒感染可通过损伤细胞药物代谢酶的活性而引起获得性药物代谢异常,二是由于病毒感染提高了非特异性细胞毒性反应而致。
 
    (2)药物的特性:分子量和结构复杂性增加,其抗原性增加,这些属于大分子药物,如蛋白、肽类激素。多数药物是小分子,分子量小于1000Dal,只能作为半抗原,需与体内组织大分子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引起变态反应,单独小分子药物不能诱导发生变态反应。
 
    (3)用药方法及个体差异:用药途径影响免疫反应的性质,皮肤外用药一般发生迟发性变态反应,而口腔和鼻腔用药则分泌IgG、IgA,少有IgM。一些抗原(如毒葛)外用于皮肤易致敏,但用于口服或黏膜表面则不致敏。静脉用药是临床引起过敏反应的常见给药途径,与胃肠给药相比,口服β-内酰胺(lactam)抗生素则较少引起反应。另外,个体代谢存在变异,吸收代谢及用药程度可改变免疫反应,如在肼苯达嗪代谢乙酰化过程较慢的患者中,该药可引起与ANA形成相关的狼疮样综合征,而在其他药物代谢正常的患者则不常出现上述症状。
 
    (4)遗传因素:药物在体内可通过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而代谢,与代谢有关的各种酶在遗传基础上发生变化,如机体中某些药物代谢酶如乙酰化酶、谷胧甘肤S转移酶、环氧化物水解酶等缺陷,则这种物质的产生与细胞对它们的代谢会发生不平衡,因而引起机体反应,另外这些中间产物还可与细胞中大分子蛋白质发生共价结合引起变态反应。有研究发现药疹的发生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类型有关,如嗦吟醇药疹的发生就与 HLA 密切相关。也有认为有些人胃肠道中分泌IgA遗传性缺乏,易受细菌侵袭而破坏,蛋白性物质进入体内易发生过敏反应,这些受遗传因素发病者也叫做特异体质。
 
    3.光感作用 有些药物具光敏性,在同时有紫外线照射下才发生反应。光感作用有两种,即光变态反应和光毒性反应。光变态反应是光线改变了药物半抗原本身或改变抗原结合蛋白载体,形成一种完整的光抗原而产生变态反应,药物本身无害,一般与剂量无关。这种反应可持续很久,停药后患者即使无日光作用,也常保持过敏状态。光毒反应常表现为加重的晒斑,在药物首次应用时即可发生,发生率和严重性呈剂量依赖性,与照光量亦相关。体外证实有3种药理性机制:
 
    (1)兴奋状态光毒分子与生物靶形成共价化合物直接作用于靶组织;
 
    (2)光毒分子吸收质子形成稳定的光产物对生物基质有毒作用;
 
    (3)光毒分子在光刺激下将能量转给氧分子,形成有毒性的活化氧如单氧、超氧及氢化氧。有研究提示,循环中效应细胞和血清蛋白依赖系统起关键作用。引起光感作用的药物有50余种、5大类,包括磺胺及其衍生物、吩噻嗪类、四环素族、补骨脂类、其他如灰黄霉素、抗组胺药等。亦有报道萘啶酸(nalidixic acid)、口服避孕药等亦可引起。
 
 
    以上内容就是明德中医院为大家总结的什么原因引起药物性皮炎,如需了解更多的有关皮肤疾病诊疗的相关讯息,请网络预约咨询。24小时免费咨询热线:0311-66179120.

石家庄明德中医院是一家在中医事业发展中独树一帜的特色中医院,皮肤科是石家庄中医院的重点建设科室,在皮肤病诊疗上...[详细]

名医推荐

石家庄明德中医院

徐秋峰主任

【医生介绍】 一直致力于肤病治疗科研工作... [详情]

石家庄明德中医院

杨长勇主任

【医生介绍】 从事皮肤病临床工作近三十年,专业中西医... [详情]

石家庄明德中医院

雷克俭主任

【医生介绍】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华医学会... [详情]